第八十章 征程再启-《四合院:芯生年代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赵烨打开纸袋,详细的看着里面的文件。里面列举了很多对方的实际要求,比如运算的大致方式,精度,数据的大致数量。虽然根据这个无法推测出什么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,甚至赵烨都能想象,他看到的这类的公式都是经过了变形和改变的。可是这也大体上描述出了对方的基本运算诉求。

    坦白讲,    这类的计算,大型计算机是能够轻松胜任的。用算盘也是可以胜任,那么为什么还要专门找到赵烨呢,这里面就牵扯到了一个效率的问题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的大型计算机,不但操作极其复杂,运算过程中损坏更是时不时的发生。这样的情况下,    一些重要的大型模拟运算,用这样的装备是值得的。而在日常研究中,一些小型的运算那就只能依靠科研人员手里的算盘了。这样的方式,就显得非常的原始,而且中间过程出错的几率也大幅上升。

    往往一个很简单的公式运算,大家也不得不找几组人专门的打算盘,就是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。

    而正是因为如此,当赵烨研发的小型计算器产生以后,科研人员第一次发现还能用微电子技术,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,这才对赵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
    计算器的原理和构造,他们已经十分清楚了。在他们的认知里,通过技术手段扩大计算器的计算复杂性和提高精度,在技术上,已经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了。

    也因此,才直接找到了赵烨,    希望他能够在之前那种简易的计算器的基础上,为科学计算,生产一种专门的计算器。

    赵烨整理了一下思路,    然后对着来人说道:“时间上有什么要求吗?”

    “赵烨同志,当然是越快越好了。我们在国防建设上,    急需这种装备。”

    赵烨点点头,又闭目沉思了起来。

    来人看到赵烨的这种状态,都有一种错觉,感觉这完全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该有的状态。怎么说呢,他们感觉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大学教授或者是哪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般。

    其实事实上也是如此,在这个领域,没有人比赵烨更有发言权了。

    现在的集成电路研究所,包括京城大学和水木大学的此类专家,还在继续吃透赵烨的理论设计,生产装备,和生产工艺的具体细节。在这个方面,大致的概念他们不缺乏,更底层和更基础的东西,却是还在建立当中。

    综合下来,这边的指挥部门,认为最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人,就是赵烨。可这个家伙又有点儿特殊,包括他不愿意加入微电子研究所的那个理由。领导综合专家的建议,也同样认可了不能做揠苗助长的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所以,    他们只是把一些需求告诉了赵烨,    希望他能在他们需求的方向上多做一些工作和研究。这不是强迫性的,而是引导性的。

    就在来人胡思乱想的时候,赵烨也睁开了眼睛,他自信的对来人说道:“半年,我觉得半年的时间,我应该可以做出出类似的一些设备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